當前位置:

把握好博士畢業后的五年 對話高新波公茂果教授


把握好博士畢業后的五年

——對話第八屆陜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高新波教授、公茂果教授

  12月17日,從陜西省委組織部、陜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陜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傳來喜訊,我校高新波教授和公茂果教授榮獲第八屆陜西青年科技獎。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刻苦鉆研、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是廣大青年教師的優秀典范。本期特別邀請本屆青年科技獎得主高新波教授和公茂果教授暢談他們的科研體會,以期為廣大師生提供借鑒和思考。

  高新波:

高新波教授主頁 http://www.lstaobao.net/faculty/xbgao/

  1972年生于山東萊蕪,現為我校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國際教育學院院長,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主任,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主任;IEEE會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等。分別于1994,1997和1999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任教,一直從事“智能信息處理”和“模式識別”領域的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智能信息處理”等。

  公茂果:

公茂果教授 主頁 http://www.lstaobao.net/faculty/mggong/chn.htm

  1979年生于山東蒙陰,現為我校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電子工程學院院長助理。2006年留校工作,任助教、講師,2008年破格晉升副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9年入選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0年破格晉升教授,獲第八屆陜西青年科技獎。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智能、數據挖掘、模式識別、圖像理解和智能搜索。

  在收獲中不斷前行

  記者:祝賀您獲得陜西青年科技獎,能否談談您獲獎后的感受和今年評獎的特點?

  高新波:看到獲獎的消息之后先是有些激動,但在看完獲獎名單之后一種危機感油然而生。客觀地說,我在今年獲獎的63人中并不突出。從成果上看,有很多獲獎者不僅有較高的學術造詣,而且完成了很多成果推廣,做出了有影響力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從年齡上看,有很多更年輕的學者成長速度很快,如我校的公茂果教授,才三十歲出頭,已經做出了驕人的業績,確實是可喜可賀,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后生可畏,如不繼續努力,必然會被大浪淘沙。站在時空坐標中,向前看很多德高望重的前輩給我們豎起了一個個奮斗的標桿,向后看更多年輕有為的后生一浪高過一浪來勢洶涌,只能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堅持不懈地努力,才不會掉隊。

  今年評獎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科技貢獻與道德并重,看貢獻的大小,也看學風是否嚴謹;二是注重質量而不計數量,代表性成果只允許提供三項,希望看到申報者最大的貢獻,注重成果的高度而不是體量,體現了一種長桿效應,這也是各類評獎的大趨勢。

  公茂果:首先要感謝學校、學院和老師們對我的培養和支持。特別感謝已經培養我八年的焦李成教授,感謝電子工程學院十一年來對我的培養,語言文字無法表達,只有腳踏實地、好好工作。

  獲得這個獎項,我感到非常驚喜。陜西青年科技獎每兩年評選一次,今年全省有63人獲獎,其中33人來自高校。當初我校通過學校和其他途徑向省里推薦了十幾名候選人,他們大多都是我的師長,各方面成績都比我優秀,我沒想到會獲獎,最后看到獲獎名單時確實感到非常意外,能跟我心中的旗幟高新波教授一起獲獎是我莫大的榮幸。

  把握好人生中最重要的幾步

  記者:在您個人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學術研究中,促成您快速成長的關鍵階段有哪些?

  高新波:在我看來,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博士畢業后的五年。一般說來,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有導師指導和督促,有畢業基本條件的制約,年輕人都是很積極上進的。一旦獲得學位后,有一段空白期,前一個目標已經實現,后面的目標還沒有設立,這時候往往比較迷茫,同時成家立業的壓力開始顯現,目標不再像讀博士期間那么單一,如不及時凝練方向,很容易迷失自我。因此,我認為博士畢業后的五年是個人的快速成長期。一方面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另一方面具備了良好的研究基礎,如果能迅速設定合適的研究方向和奮斗目標,將為以后取得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方面需要自己領悟,另一方面需要向我們的前輩或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學習。

  陜西籍的作家柳青先生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是漫長的,但是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特別當人年輕的時候”。因此,在我們獲得博士學位以后,一定要“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公茂果:就我個人來講,最關鍵的是選擇了一個好導師,選擇了一個好團隊。西電的優秀團隊很多,而我在大四保研時很幸運的選擇了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選擇了焦李成教授。學校、學院和焦老師用十一年時間把我從一名大一新生培養成一名教授、博導,期間蘊含了他們無數的心血。

  志存當高遠  天道必酬勤

  記者:您有哪些可以與青年教師分享的心得和體會?

  高新波:我非常崇尚理學院劉三陽院長常說的一句話,“不因果報方行善,豈因功名始讀書?”我們做工作并不為獲獎,認定目標不放松,堅持不懈,總會有所收獲。還是鄭板橋的詩歌說得好:“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作為青年教師首先要樹立“只顧攀登莫問高”的精神境界,相信“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志存高遠,堅定信念,希望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

  公茂果:焦老師時常教導我:做學問貴在堅持。2004年焦老師安排我做智能多目標優化方面的工作,我用近一年的時間跟蹤到了該領域的前沿,并在實驗室已有工作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新的算法。又用近一年的時間反復做實驗、修改完善,2006年完成了50多頁的英文論文,投到了該領域創刊最早、最權威的頂級期刊 《EvolutionaryComputation》上。等待三個月后,一審意見回來,讓大改后重投,審稿意見長達30多頁。接下來的兩個月,我就按照評審意見逐條修改。經過這樣來回三次的修改,終于在2007年9月收到錄用通知,三個審稿人一致認為該論文是對進化計算領域有突出貢獻的研究成果。2008年5月,該成果以31頁的長文正式發表,成為包括港、澳、臺在內的我國學者近十五年來在該期刊發表的僅有的兩篇論文之一,發表兩年來已被國內外同行引用39次。

  后續我也沒有輕易放棄,和學生們一起在該方法的基礎上繼續完善改進,2009年和 2010年 又 在《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和另一個頂級期刊《ComputationalInteligence》上連續發表了三篇論文。該方法也被國內外其他同行在國際權威刊物上應用和改進了五次以上。更令人欣慰的是,前幾天北京理工大學寄來一篇博士學位論文讓我評審,論文作者已成功將該算法應用于基于內容的視頻檢索,是他博士論文的主要創新點。

  相反的例子也有,2006年我將一篇論文投到IEEE的期刊上,經過兩次修改后,有兩個審稿人已經完全接受了,只有一個審稿人因立場不同一直是拒絕,最后,我沒有堅持住,選擇了放棄。后來有一次跟期刊的主編當面交流,談起這類情況,主編說這種情況應該要求副主編更換審稿人。想想當初輕易放棄確實有點后悔。一項好的工作,如果不堅持做下去,很容易被埋沒。

  項目、論文、教學是擺在我們青年教師面前的三塊田,用心把這三塊田耕耘好,是我們對學校、學生和家庭的責任。我也是青年教師中最普通的一員,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但是有幾句話我時刻銘記在心:志當存高遠,路自腳下行。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高巍巍 楊舒丹 整理)

  來源:《西電科大報》2011年1月1日

來源:http://news.xidian.edu.cn/view-27578.html